破乳剂破乳过程
破乳剂破乳过程
一般认为破乳剂的破乳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:
1加入破乳剂
将破乳剂加到原油乳状液中,让它分布在整个油相中,并进入到要被破坏的乳状液水滴上。破乳剂渗入到被乳化的水滴的保护层,并破坏保护层。 油溶性的破乳剂以分子状态分布于油相当中,它向乳化水滴表面层的移动是纯粹的分子扩散运动。水溶性破乳剂则首先要从水相进入油相,在油相中进行再分配以后,再扩散到乳化的水滴上。因此,它进行了两种扩散,即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,这就是水溶性破乳剂脱水时间长于油溶性破乳剂的主要原因。
2保护层破坏后,被乳化的水滴相互接近和接触
一旦破乳剂在油水界面处占据一种好的位置,它就开始进行下一步的絮凝作用。一种好的破乳剂,在水滴界面处聚集,对处于同一状态的其他水滴有很强的吸引作用。根据这种原理,大量的水滴就会聚结在一起,当其足够大时,就出现一个个鱼卵大的水泡。油相变得清澈起来,因为油相的各处再没有分散的水滴漫射光。
破乳剂使水滴结合在一起的特性并不破坏乳化剂膜的连续性,恰恰相反,是加强了膜的连续性。如果乳化膜确实很脆弱,则絮凝作用足以使乳状液全部析出。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,须进一步加强水滴的结合作用,使它变得足够大并呈游离状态沉降下来。这种使水滴结合的作用称为聚结作用。
3滴聚结,被乳化的水滴从连续相分离出来
在此过程中,水滴之间液膜中的油必须排出,因而膜变薄而最终破裂。有研究表明:当被分散相的粒径在0.5~lμm时,被分散相液滴就表现出宏观上的凝聚,液膜扩大并开始流动,直至变薄到0.lμm以至更薄。此时通过适当地几何重排,而使液膜破裂,液滴聚结。在多种影响因素中,液膜中液体的排出速率取决于界面剪切粘度。高的界面剪切粘度[>10表面泊(s·Pa·s)]明显降低液体排出速率。绝大多数破乳剂可将界面剪切粘度降到一个低值(<10-1 s·Pa·s)。除界面剪切粘度外,膜变薄的速率亦可取决于油水界面动态界面张力梯度。随着膜的变薄,在水滴的表面有一种向外的流动,造成膜内破乳剂的浓度不均匀,这能造成界面张力梯度,该梯度是向内流动的驱动力。这种力与向外的流动阻力抗衡,致使界面刚硬。因此,降低界面的动态张力梯度对于破乳是很必要的。
可以看到较小的油滴,它们依次地油包围水,水再包油,有时其内一外相有六层或八层,甚至更多层。
根据上述情况,化学破乳剂应具有三种主要作用:
(1)对油水界面有强的吸引作用; (2)凝聚(絮凝)作用; (3)聚结作用。